“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自2006年刘慈欣发表《三体》以来,直到现在,还没有一部作品在影响力上超越《三体》。 也正因如此,当下的科幻文学被业内称为“后三体时代”。 关注中国科幻的人难免会好奇:下一部堪比甚至超越《三体》影响力的科幻作品何时出现? 会是什么样的工作呢? 随着信息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影视与科幻的天然契合,这样的作品未必一定是文本形式? 谁可能成为下一个突破这个行业的科幻巨星? 换句话说,谁会是“下一个刘慈欣”呢?

2023年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将在成都开幕。 会给中国科幻带来怎样的推动? 新一代科幻作家将带来怎样的新气象?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姚海军、吴岩、三峰、韩松、杨峰、姜振宇、陈子君等多位活跃在中国科幻圈的资深人物。 其中有科幻出版商、科幻杂志编辑、科幻机构负责人。 还有一些多年从事科幻高等教育、科幻研究者、科幻创作者。 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了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1954年10月,科幻小说作家郑文光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第一本标有“科学幻想”的小说——《从地球到火星》,引发了读者的火星观测热潮。 这部小说也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新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 1978年,郑文光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描述了引力弹弓、中微子通信等前沿科学概念,甚至详细描述了航天器速度和航程的计算过程。 这部小说激发了许多年轻人探索宇宙的兴趣和对航天事业的追求。 中国写硬科幻小说的传统就从这里开始,郑文光被业内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素养的提高,科幻小说发展的土壤越来越深厚,滋养了新一代科幻文学创作者。 包括王晋康、韩松、何曦等人。 刘慈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他的代表作《三体》体现了其广阔的视野、宏伟的能力和宇宙浪漫的气质,开启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新纪元。 2015年8月23日,《三体》荣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最佳小说奖。 刘慈欣也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人。 《三体》的流行超越了科幻文学,其影响力已经扩展到社会的许多领域。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三体》系列图书

而且,由于《三体》小说和电影《流浪地球》的影响,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投身于科幻创作。 科幻小说创作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用《三体》主编、《科幻世界》杂志副主编姚海军的话来说,“以前的科幻作家只是默默地写,但今天很多人都走到了聚光灯下” ”。

2022年,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获得者、80后科幻作家、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夏佳为陈文的小说集《闪耀》作序。子君,90后科幻作家。 夏佳在这篇题为《从“黑暗森林”到“世界末日””的文章序言中提到,“‘后刘慈欣时代’的年轻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是我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陈子君科幻小说集《闪耀》

《三体》给中国科幻带来了新气象,激发了一大批年轻人对科幻的热情和兴趣,为很多年轻人打开了广阔的思路。 然而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如果说《三体》的研究变成一窝蜂模仿者,那么像夏佳这样的有识之士觉得有必要提醒年轻创作者,在研究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应该找到自己的路。”新世纪,面对市场上流行的科幻题材和风格,刘慈欣有些悲伤地感叹自己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然而,自从《三体》的成功之后,这条路已经变得某种主流范式。当一个文明陷入危机时,什么样的整体救援方案才能带来最后的希望?像这样的“刘慈欣式提问”已经成为作家们比拼智慧的主要舞台。然而,这样的故事很多。借助AI的力量,很容易陷入外星救世主或机械神出击的陷阱超级人类科技,读太多必然会产生疲劳。

陈子君的科幻创作给夏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对陈子君的科幻作品和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做了非常详细的对比分析。 “在陈子君的早期创作中,他对刘慈欣经典风格的‘打包’表现出了突破和创新。” 夏佳也给出了例子和分析。 据认为,陈子君改造了刘慈欣的科幻美学,即先“以大换小”(耗费人力去换取几乎不存在的希望),然后“以小换大”。 ”(用几乎不存在的希望换取最终的救赎),达到了极致。 ……陈子君以科幻高材生的姿态,呈现出一个又一个连刘慈欣自己都惊叹不已的科技奇幻——《海市蜃楼》讲述的是一个星际移民项目在不可靠的宇宙中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冷风吹过》中,核弹产生的尘埃被用来提高全球气温; 《凤凰浩劫》发射微中子星,缓解太阳氦闪危机; 在《冷湖六重奏》中,则是打破尺度的界限,与另一个文明建立联系……阅读这些故事,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想象这些计划时的兴奋和喜悦。 ”

清华航天博士写的科幻小说,文笔相当硬核

陈子君是谁? 一个90后年轻人,受到刘慈欣作品的启发,怀揣着科幻梦想,走上了科研之路。 2023年1月,陈子君出版首部科幻小说集《闪耀》。 其中,《闪耀》荣获第28届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 《海洋之歌》荣获第七届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陈子君(张杰 摄影)

20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获空气动力学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在众多工作机会中最终选择了成都。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的科幻氛围。”

现在他全职从事科学研究,业余时间写科幻小说。 拥有“清华大学航天博士+航天研究从业者+科幻小说作家”复合身份的陈子君,善于将专业学科知识融入小说中,让细节真实可信,写作功底颇为“硬核”。 ”。 比如《闪耀》中,利用光作为动力驱动飞船飞往木星的想法并不只是一个幻想,而是作者参与设计的一个实用的航天技术解决方案。 该方案在首届“航天科工杯”飞行器设计竞赛中荣获第一名。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科幻迷邓力才博士曾评价陈子军的想象力“来自真实的科学,公式和数据中蕴藏的美被他释放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幻想法” ”。

陈子君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承认,自己深受刘慈欣科幻作品的影响,对他的《三体》、《球状闪电》等科幻作品充满欣赏和敬意。 ”。 初一的陈子君在读了刘慈欣的小说《球状闪电》后,对科幻和科学产生了兴趣。 正是这份兴趣,让一个以前不喜欢学习的“游戏迷”,变成了考入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钱学森力学班”的尖子生。 大学期间,陈子君也“巧合”选择了与《球状闪电》主角类似的计算流体动力学专业,并在书中“陈博士”的影响下成为了真正的陈博士。

“未来的科幻作品必须真诚地面对全球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

下一部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作品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一名科幻作家和科幻读者,陈子君也给出了自己认真的分析,“刘慈欣作品中所采用的宏大叙事、大开大合、时空极度拉伸,其实也被后来的很多作家所沿用。作家学会了,但如果完全重复这个手法,肯定无法超越刘慈欣。下一部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作品应该打破陈规,创造新的范式。而且,这部作品必须真诚地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直接面对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并对科技的发展做出真诚而大胆的想象,当然,有些内容也会在同一个时代出现。脉络和刘慈欣一样,但讨论的方式和呈现的形式肯定会有很大不同。”

陈子君还提醒大家注意一个角度:《三体》是刘慈欣在2006年至2010年间创作的,当时他是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电厂的一名工程师。 “下一篇可以写成《三体》这样的作品”,有如此深刻、影响广泛的作品的人,更有可能是一名全职科幻作家,而不是像刘慈欣这样的业余作家。 因为当今是一个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时代,业余作家很难在创作上精益求精。 而未来一流的科幻文学一定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和潜心打磨。”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科研人员在工作之余写科幻小说,他会更容易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信息,这会给科幻创作带来优势。 但在陈子军看来,这种优势“未来会越来越小。把前沿的科学知识转化成有趣的故事并不容易。如果转化不好,即使能写出来,也相对来说比较差劲”。而一部作品要想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前提是它必须被足够广泛的读者理解和接受。

在当前的青年科幻作家群体中,陈子君也有他最喜欢的人选,“我非常喜欢天瑞硕夫和穆明的作品,天瑞硕夫的作品有典型的刘慈欣那种开放、和谐的感觉。” 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想象,但又很接地气,包含了很多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元素,比如都市爱情元素、二维动画元素。 读起来也充满节奏感和情感。 张力也很足,语言也很幽默。 穆明老师作品的语言和意境非常优美,思想也非常深刻。 他们经常带来一些哲学思辨,我非常欣赏。”

“中国下一部热门科幻作品肯定会与《三体》有很大不同。”

科幻小说是一种对时代和技术非常敏感的文学体裁。 作为浸淫科幻圈数十年的资深编辑,姚海军观察到,每一代科幻作家都有自己偏爱的风格和特别聚焦的主题。 比如,对于刘慈欣、王晋康、韩松、何熙来说,科幻小说展现了一种科学的、思辨的美学。 它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关注宇宙、未来、人类命运等重大问题。 对于鲁航、鲁班、贾玉、分形城子、穆明、周文、梁陵、韦墨等新一代作家来说,科幻小说已经成为关注现实的手段,题材也越来越丰富。他们的创作更加贴近现实。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姚海军翻阅《科幻世界》杂志2006年第5期,该杂志首次连载《三体》(摄影:梁家齐)

近年来,一直有一个问题萦绕在科幻圈乃至很多关心科幻的读者心中:下一部像《三体》一样有影响力的作品会是什么? 姚海军表示,后《三体》时代,大家都期待着新的科幻大片的出现。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需要耐心。 “越来越多的年轻作家正在非常努力地创作自己的作品,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科幻作品。也许它已经出现了,但只是需要被发现。” 姚海军提到,其实《三体》的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除了作品质量确实足够好之外,我也同意刘慈欣自己的分析。 这也与当时作品的各个时代机遇有关。 比如,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崛起“人们对中国的未来感兴趣,所以对中国科幻感兴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优秀的科幻作品才能进入世界科幻领域。”

姜振宇,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首批特聘专家之一,国内首位科幻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球华人科幻星云奖专业评委。 他还认为,“如果仅从科幻写作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下一个像刘慈欣这样的高水平作家已经不远了。 但问题是,刘慈欣及其科幻影响力的形成,是天时、地利、人和相结合造成的。 这不仅仅是写作方面的问题。 这太难以预测了。”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吴岩,自发表作品进入科幻圈以来,已浸淫科幻圈40余年。 1978年,见证了太多科幻作家的风风雨雨的吴岩特别愿意告诉写科幻小说的年轻人,“写作的时候,不要考虑作品会不会流行,会不会爆发”圈子里的人,先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功利,如果目的性太强,就会适得其反。刘慈欣写《三体》的时候,他自己也没想到,“三体” 《身体问题》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他是因为对科幻小说的热爱而开始写这本书的。

自1991年起,吴岩开创了中国科幻文学课程的先河。 2015年,吴岩开始招收科幻文学博士生,培养了一大批科幻研究人才。 被誉为“中国科幻教育第一人”。 吴岩结识了很多对科幻写作感兴趣的年轻人。 “我发现很多人对科幻的理解就是《三体》,很难突破那个框架。即使你给他看一部作品,他也会说这不是科幻,因为它不一样”出自《三体》,《三体》“当然很好,但这样一来,就已经很难被超越了,包括他自己。”对于下一部中国热门科幻作品,吴焱道:“这很难预测。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部作品,肯定会和《三体》有很大不同。”

“最好的情况应该是:每年都会有几部有影响力、销量好的作品。”

《三体》的火爆带动了社会对中国科幻小说的整体关注。 “但十几年过去了,很多人仍然只关注《三体》和刘慈欣,确实值得深思。” 三丰说道。 三丰,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访问学者,科幻小说高级研究员。 谁会是下一个刘慈欣,下一个《三体》何时出现? 对于这些问题,三峰说道:“确实,我们圈内已经讨论过很多了,我个人认为最好不要特别期待,多久才会出现一次爆款,因为它是一个只能是机缘巧合?《三体》的火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好的期待是每年都会有几部有影响力的电影高销量,好作品正在问世……这应该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三丰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扩大科幻小说的受众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然后可能会出现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幻作家,当他们长大后,他们就会成为科幻小说的领军人物。”将成为更加坚实有力的科幻创作群体。”

“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只能达到95分的刘慈欣+AI”

由于强AI的出现,未来螺丝式的工作量将由机器来承担(替代)。 人们将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比如从事科幻创作。 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人们写作。 在AI的帮助下,未来会出现比刘慈欣更厉害的超级科幻作家吗? 对于这个问题,姜振宇表示,这是有可能的。 比如刘慈欣的《三体》得分90分,“刘慈欣+AI”可以达到95分,已经非常不错了。 但我们也必须注意一件事:人造钻石是完美的,但其价格却很低,而天然钻石则有缺陷。 越完美越好,不一定。 如果一个生命说他达到了100分,我想那离零也相差不远了。 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只达到95分的“刘慈欣+AI”。

姜振宇还提到了一个鼓舞人心的观点。 “下一个刘慈欣”或“下一个《三体》”的出现很可能会出现在电影和游戏中,而不是以书面小说的形式出现,“因为主流信息媒介正在转变或已经从文字到图像,即使是文字小说的形式,也有很大概率会出现在网络文学领域。而且,鉴于这种媒介的特点,我们不会等待太久。”

“《三体》是一个高峰,也是一个起点。”

科幻小说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语言。 世界科幻大会即将在成都召开。 姚海军提醒青年科幻作家要抓住这个好机会,“多交流、多感受”。 陈子君也对这次发布会充满期待,“希望有机会见到那些只能在书本上看到的科幻作家。” 近距离交流并学习一些东西。”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2018年9月,青海冷湖火星营。 王晋康、杨峰、刘慈欣、斯勤夫(从左至右。冷虎供图)

作家韩松对年轻一代科幻作家寄予厚望。 2023年7月末,他在青海冷湖与一群年轻科幻作家交流了几天,他感叹,“年轻人的眼界、知识、想象力都处于很高的水平。我什至我相信现在才是中国科幻走向广阔蓝海的真正起点,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铺路,未来有无限的可能在他们面前。

“后刘慈欣时代”的青年科幻作家应该如何写作?

寒湖韩松(张杰 摄影)

17年前,《三体》首次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 杨峰现任科幻组织八广分文化CEO,同时也是《科幻世界》的编辑。 她还记得第一次读《三体》时,被其宏伟的想象力所震惊。 “在某种程度上,《三体》展示了一个科幻作家对未来想象的极限。它几乎占据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一半。” 百年来最重大的收获。”对于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来说,“三体是一个高峰,也是一个起点。 年轻一代可以站在《三体》的肩膀上,写得更广阔。 ,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深远故事。”

点击▲“宇宙探索未解之谜”快速免费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黑洞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黑洞不再是禁区。 科学家推测黑洞内部甚至存在生命及其热量。 黑洞内的外星文明比人类还要古老10万年!

黑洞非常危险。 如果外星人能够在黑洞中安全生存,那么至少意味着他们解开了黑洞的秘密,可以利用黑洞获取能量。 这对于人类来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如今的人类,连黑洞都不敢靠近。

多库恰耶夫表示,如果生命确实能在超大质量黑洞中生存,它们将进化成银河系最先进的文明。

多库恰耶夫提出了某些类型黑洞的可能性。 他说,在带电旋转黑洞内部,某些区域的光子可以在稳定的周期轨道上生存。 也就是说,黑洞虽然破坏性极大,但其内部环境却适合生命的存在。

他最近在康奈尔大学在线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如果黑洞中存在适合光子的稳定轨道,那么可能存在行星的稳定轨道。 但这个稳定轨道只存在于穿过黑洞表面的临界点,进入黑洞表面时会出现时间和空间的逆转。

黑洞表面之外还有另一个领域,称为柯西面,那里的时间和空间都处于稳定状态。 “考西表面”上可能存在生命形式,但它们的进化和生存条件与人类完全不同,能够承受巨大的潮汐引力波动。

文明水平远远超出了人类从外界所能观察到的。

多库恰耶夫分析说,超大质量黑洞非常强的引力足以吸收周围的所有物质超级人类科技,包括光,所有穿过黑洞“事件视界”的物质都不再存在。

多库恰耶夫认为,黑洞中极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 他们的文明水平远远高于人类。 它们是具有第三级卡尔达肖夫指数的智慧文明,无法从黑洞外部观测到。

不过,有科学家指出,虽然多库恰耶夫提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想法,但目前仅处于理论阶段。 由于超大质量黑洞具有巨大的引力,任何东西都无法从黑洞中逃脱。 无法判断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黑洞中的这些生物和外星人的科技水平可能远远超过人类。 科学家估计它们比人类至少年长10万年。

发表回复

 
登陆后查看更多商品点击注册/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