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太平洋及东方战场先后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面对同盟国的节节胜利,法西斯德国、日本、意大利已是垂死挣扎,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有望以同盟国的胜利而结束。
一、欧洲战场
苏军携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余威,在库尔斯克,挫败了德军的最后一次进攻,1944年1月18日,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包围,欧洲东线战场攻防形势已彻底转变。年初,艾森豪威尔就任欧洲盟军总司令,6月4日,盟军击溃了德军的抵抗,解放了罗马。根据《德黑兰协议》,在艾森豪威尔的组织下,6月6日,盟军集结了200万人,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美军布莱德利将军指挥美第一军、巴顿的第三军,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指挥英、加第二十一集团军,如两把利剑,直插法国腹地。8月24日,巴黎人民大起义,流亡英国的戴高乐,随同盟军一起进入巴黎,解放了巴黎。9月3日,盟军解放了布鲁塞尔,西线盟军兵锋直指德国西部。与此同时,东线苏军也发动了强大的攻势,进入了波罗的海、解放了波兰、巴尔干半岛、匈牙利,德国已处于苏军、盟军东西两线夹击的形势。
二、太平洋、东方战场
1944年6月,美军发起塞班岛两栖登陆作战,美军投入了,包括15艘航母在内的600余艘舰船,2000架飞机。日本联合舰队集中了9艘航母,60余艘大型作战舰艇应战。6月19日,双方舰队在马里亚纳西部海域,发生了激烈的海战,日军被击沉航母3艘,油船两艘,被击伤航母3艘,战列舰、巡洋舰、油船各1艘,损失飞机近700架,日本海军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在太平洋战场失去了制海权、制空权。塞班战役历时3个月,美军占领了塞班岛、关岛、提尼安岛。
9月美军发动了菲律宾战役,10月,美军在莱特岛登陆,23日到26日,双方爆发了莱特湾世纪大海战,此战,日军被击沉航母四艘,大型舰艇23艘,击伤大型舰艇13艘,损失飞机288架,日本海军彻底丧失了远洋作战能力。
在缅北战场,1944年1月,中国驻印军孙立人、廖耀湘部,发动了缅北反攻,1月至3月,通过胡康河谷作战,向南挺进了150公里,打通了进攻孟珙的门户。4月至6月,中国驻印军发动进攻孟珙的战役,6月4日至9日,新二十二师在卡盟地区,歼灭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25日,中美英联军攻占孟珙,打通了卡盟、孟珙、密支那之间的交通。5月至8月,驻印军连续发动进攻密支那的战役,8月5日,占领了密支那。恢复了缅北的主要交通。
为支援太平洋战场,减轻美空军对日本陆、海交通线的威胁,日本中国派遣军制定了,打通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从1944年4月到12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共损失5、6十万兵力,2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6000万人口沦陷,正面战场出现了又一次大溃败,日军达成了战略目的。
1944年,八路军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晋绥军区,新四军苏北、苏中、淮北军区的部队,连续发动春季、夏季攻势,对敌作战2万余次,收复国土8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00万,正规军由47万发展到65万,解放区人口由8000万,发展到9200万,大大增强了反攻的力量。而国民党军,进一步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常年陈兵50余万,陕甘宁边区生活物资极其匮乏。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法西斯势力的失败,已成了必然,而正面战场的大溃败,一方面说明日军虽是将死的百足之虫,还僵而不死,中国的抗战胜利,还有艰苦的过程。另一方面,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统治集团,领导的抗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也表明了人民新兴力量的崛起。
三、毛主席与张思德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人,1933年参军,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在中央警卫团当战士,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以来,当过勤务员、警卫员、通讯员,他所在部队与别的部队合并,张思德由班长又做回战士,没有丝毫的埋怨。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减轻人民负担,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张思德响应号召,积极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工作劳动之余,还力所能及地帮助驻地老百姓,收割庄稼、除草、推磨、修路、修水井,挑水、打扫院子。
毛主席与张思德相识,是在1941年冬天。张思德和其他两个战士,从杨家岭到新安场执行任务,途中,遇到毛主席乘坐的汽车,陷进了冰窟窿里,毛主席和警卫员正在推车,张思德和其他两人看到后,急忙上前,帮忙推车,但车子纹丝不动。张思德脱掉鞋袜,跳进冰水里,抱起一块石头,使劲砸车轮前边的冰疙瘩,又叫其他两个战士,多找点小石子,垫在车轮小面,司机见冰疙瘩已经砸碎了,发动了车子,扑通一声,车子终于从冰窟窿里开了出来。
毛主席一边用双手,暖着张思德冻得通红的手,一边叫其他人,赶紧给张思德搓双腿,看着张思德已经缓过来了,毛主席问: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一面掏出笔记本,记下了张思德的名字,还风趣地说:小同志,别人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是见路不平,舍身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另一件让毛主席,对张思德印象深刻的事,是在1942年春天。当时,上级决定,在杨家岭修建大礼堂,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上级要求张思德所在的警卫连,派出人员,轮流参加义务劳动,张思德总是挑重活累活抢着干。扛石头,把肩膀磨破了皮,红肿了一大片,照样一声不吭,该干啥还干啥。上大梁的时候,突然,支撑大梁的支架中,一根木头断裂,眼看着大梁掉下去,就要砸到在下面干活的工人,张思德迅速冲到支架上,硬是凭肩膀抗住了大梁。
战友们反应过来后,人抗、柱子顶,稳住了大梁,张思德却因用力过猛,从支架上摔倒了地上,昏迷不醒,所有人急切地喊着:班长,张思德。叫喊声惊动了从工地旁路过的毛主席,毛主席见一个战士摔伤了,马上指示,从枣园请医生过来查看,绝不能耽误一分一秒,并让战士们,把伤员抬到自己的窑洞。当张思德在毛主席的躺椅上,清醒过来,毛主席仔细一看,说到:老朋友,怎么是你呦!
1944年,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毛主席,更多地思考着,抗战的发展趋势,抗战胜利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以及人民民主力量的发展壮大的问题,即将召开的七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四、张思德的牺牲
延安的冬天很冷,为了解决中央机关,以及七大代表冬天的取暖问题,中央警卫团根据上级要求,组织人员烧炭。烧炭是一个又苦又累的活,张思德知道后,找到领导,主动要求参加这个工作。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安塞县石峡峪庙河沟的山中。到了9月份,天气转凉,大部分战友,奉命撤回了延安,张思德主动要求留守,看护炭窑。
9月4日,张思德为了多烧些木炭,一个人砍倒了一棵又粗又高的青枫树,树恰巧倒在了炭窑上,砸坏了烟囱。9月5日一早,张思德冒着小雨,开始修补炭窑。到了中午,就在他准备加固完炭窑,开始装窑时,炭窑突然坍塌,张思德被埋在了窑里,不幸牺牲,年仅29岁!
毛主席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沉默了很久,心情十分悲痛。他叫来了负责警卫工作的古远兴,详细了解张思德牺牲的情况,说到:前方打仗死人,是避免不了的,后方搞生产死人,不应该啊!古远兴向毛主席请示,石峡峪距离延安七八十里路,天气又热,是不是将张思德就地安葬。毛主席有些生气地说:小古啊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同志是四川人,他牺牲了,回不了老家,我们不能把他埋在荒山野地里哟!并指示说:1、给张思德同志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站岗守灵。2、要买副棺材,运回延安。3、要给他开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9月8日下午2时,在延安枣园,隆重举行了张思德追悼大会,毛主席和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出席了大会,会场上悬挂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默哀过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缓缓登台,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地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演讲,经整理后,发表在9月21日出版的《解放日报》上,迅速传遍了全国,成为了经典名篇!
小结
1944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时刻,作为战略家的毛主席,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做了深刻的思考。张思德的牺牲,让毛主席理清了一些思绪,张思德所体现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毛主席所一直提倡的,也是建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发表,统一了全党、全军的认识,让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到了胜利!
三体看历史,如你喜欢,请加关注!
本文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批评指正!